股票發行及交易

資本市場一般分為「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


1.初級市場

公司為了籌集營運資金,將資本分成股份讓投資人認購的過程,稱作「初級市場」。






2.次級市場

將股票轉讓予他人的流通過程,稱作「次級市場」。

目前上市櫃公司股票於集中市場交易買賣,興櫃公司於店頭市場交易買賣。

世界第一張股票


股票制度起源於17世紀海權時代。西元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專事荷蘭與亞洲之間貿易,海外貿易雖創造高額利潤,亦帶來巨大風險,遂產生分散風險的迫切需求。西元1606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首創發行650萬荷蘭盾的股票,其運作方式影響深遠,這就是現今股份及派息等制度的前身。
本廳所展示的世界第一張股票複刻本,由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提供。

中國存世最早的股票




本廳展出中國存世最早的股票─「開平礦物局股分票」,係由中國上海歷道證券博物館複刻提供。
上面詳細記載著發行事由及過戶轉讓登記。與現今股票做相比,我們會將發行事由記載於公開說明書上,過戶轉讓登記則會記載在股票的背面。還額外加上十多道的防偽機制,使股票的安全性更加完善。

臺灣第一張股票



中法戰爭期間,清朝政府開始重視臺灣的地位,於西元1885年間下令建省,並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建設臺灣,力倡設置鐵路,西元1887年首築基隆經臺北至新竹一段,向民間招商募款,這是臺灣最早股票發行的由來。
由於年代久遠,臺灣第一張股票已不可考。因此,我們特別向故宮博物院申請了這份文件。此份奏摺係由次任巡撫邵友濂於整個鐵路完工後向光緒皇帝詳述臺灣招商募款及整個鐵路興建的過程。

影響深遠的股票發行──耕者有其田


政府於民國42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對於地主擁有的私有耕地超過規定部分予以強制徵收,並放領為佃農所有,使種田的農民都能得到自己辛苦耕耘的結果。政府補償地主的方式是: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30%為台泥、台紙、農林和工礦等四家省營事業股票。




四大公司的股票

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農林和臺灣工礦等四大公司,成立於日治時期,臺灣光復後,由政府接管建立,成為省營事業,民國42年至44年間,配合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四家公司由公營轉為民營,民國51年2月9日臺灣證券交易所開業,四家公司成為證券市場首批股票上市之公司。